Visionary Korean-born artist Nam Jun Paik’s major exhibition comprises over 200 artworks, photographs, films and archive objects at the Tate Modern. A great show to explore the pioneering artist’s extraordinary mind.
1932年首爾出生的韓國藝術家白南準(Nam June Paik)被譽為錄像藝術之父,他以充滿創意方式使用最新科技創作著稱,他的作品跨越多種藝術類別,從雕塑、表演、音樂到現場轉播,永遠追求創新,對全球的藝術家、音樂家及表演者有深遠的影響。

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(Tate Modern)舉辦白南準回顧展,超過200件藝術創作、照片、影片及大型裝置作品,讓參觀者了解這位藝術大師長達50年精彩的藝術生涯。

白南準長期旅居日本、德國、和美國,擅長跨界合作,很早就了解大眾媒體及新科技的重要性,以「電子超級高速公路」預測網路時代通訊的未來,他的先知先覺,使他成為電子影像的代名詞,走在時代尖端的獨特藝術家。
展場的第一個展間展示白南準於1974年的作品「電視佛祖」(TV Buddha),一尊佛祖雕像直視在電視螢幕裡,以閉路電視系統方式呈現的佛祖影像,白南準信奉禪宗,他在2004年所創作的「一根蠟燭」(One Candle TV),表達禪宗的冥想意義,也在現場展出。


南準在東京大學研讀古典音樂歷史,1956年搬到德國後展開實驗性作曲,結識前衛作曲家Karlheinz Stockhausen及John Cage,現場可以看到他早年表演時使用的改裝鋼琴和小提琴。



其它亮點展品包括:1974年白南準創作的「電視花園」(TV Garden),數十個電視螢幕被綠色植物圍繞,在探索自然與科技的界限。


1964年白南準與日本電子工程師安倍修雅(Shuya Abe)共同合作,製作第一個機器人Robot K-456,這是逾半世紀以來,這個機器人首次在倫敦展出。
當年機器人的研發都是為了軍事用途,白南準刻意以電線、木頭及橡膠等材質,表達科技對人類每日生活的重要性與日俱增,科技創新應該兼具趣味與和平。



美國大提琴家Charlotte Moorman是白南準另一位重要的合作夥伴,她以激進、前衛、大膽的演出方式聞名,1967年在紐約演出時因為上半身赤裸,被警察以傷風敗俗衝入會場逮捕,「紐約時報」稱她是「上空的大提琴家」,引發藝術與色情的爭議。
對此,Charlotte Moorman與白南準合作多項電視雕塑作品,合作時間達30年,其中1971年的「電視大提琴」(TV Cello)在特展現場展出。


1991年Charlotte Moorman 因病過世,令白南準十分哀痛,1993年他以Charlotte Moorman的生前衣物,創作「Charlotte Moorman的房間」,也在展場重現。


特展最具看頭的,是泰德現代美術館重建1993年白南準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「西斯汀教堂」(Sistine Chapel),是25年來這個視覺感官藝術裝置佳作首次被重建。
「西斯汀教堂」是當年德國參展館獲得金獅獎的參賽作品之一,共架設34個投影機,整個展間充滿沈浸式的裝置,有如萬花筒的視覺與音樂大拼貼,影像大都是白南準的朋友、合作夥及一些藝術家如David Bowie、John Cage等人。

白南準與Hans Haacke代表德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,他以馬可波羅13世紀從威尼斯前往蒙古的旅行為靈感,反應自己以韓國人的身份遷居西方國家,連結歐洲與亞洲的哲學,當年設計的蒙古包也在英國首次展出。


這個難得一見的特展一直進行到2020年2月9日。
展出地點: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,Bankside, London SE1 9TG



